名师讨论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_小升初-查字典小升初
 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

名师讨论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

2011-10-10 12:21:40     标签:小升初衔接

一、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的必要性

很多孩子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,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学习古诗,每学年四至六首,课外推荐篇目就有七八十首,可是竟然不明白古诗词知识,岂非咄咄怪事!

王尚文教授说:“我们首先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,不要把自己所了解的那一点当成全部,要继承和发扬并不容易。就如平仄,许多人包括一些大学里教文学的教授未必弄得清。但是,《红楼梦》里十来岁的林黛玉、贾宝玉都弄得清清楚楚了。要领悟古代诗歌的美,就要跨过‘平仄’这道坎。我曾经和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人争论,读古诗,是让音韵迁就语句呢,还是让语句意义决定音韵呢?我的观点是:音韵是铁定不动的。现在都降低了要求,如果不用古代的平仄来论,就标明是按现代汉语标准来论的,但不能不讲‘平仄’。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作为一个文化人必读的古诗文。”

正如网友厚望斋主人所言:“学生看得懂门道,爱起来就会更真切。”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,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。学点诗词常识,目的就是更好的理解诗词、热爱诗词。

绝大多数语文教不懂诗词常识,教起来也只是隔靴挠痒,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?学生学习诗词常识过程中教师的诗词常识也会随之丰富起来。于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。

二、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的可行性

骆宾王七岁作《咏鹅》、白居易十六岁写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《红楼梦》里那些十来岁的孩子对格律那么通,古人能做到的事情,今人也能做到,况且又不是让小学生都去写诗填词,只是懂点常识。有人说诗词知识深奥,其实并不深奥;会了不难,难了不会。当初使用计算机该是多么难,现在小孩子几乎没有不会用的。只要深入浅出、方法得当,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,效果一定能不错。

三、小学生学点诗词常识操作方法

张田若老先生跟帖说:“小学生可以学些古诗词常识。”还说:目的:为读懂诗词;内容:最基础,勿深勿多;结合读诗词来教,不提倡写古诗词,要编出教材来,可先实验。”

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,为“教材”画一轮廓。共分十讲,每讲五到十分钟,五十到一百分钟足可以基本弄懂。

(一)先注意押韵

一年级下期开始接触古诗(《古诗两首》),一是孟浩然的《春晓》,二是高鼎的《村居》。学习《春晓》的时候,让学生注意加下划线的字:

春眠不觉晓,

处处闻啼鸟。

夜来风雨声,

花落知多少。

【体会“晓”“鸟”“少”韵母相同,读起来上口。】

学习《村居》的时候,让学生给句尾韵母相同的字加下划线。

草长莺飞二月天,

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
儿童散学归来早,

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【明白这叫押(压)韵。】

(二)注意押韵的形式

二年级上学期《古诗两首》一是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,二是杜牧的《山行》。先让学生用下划线标出押韵的字:

荷尽已无擎雨盖,

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
一年好景君须记,

正是橙黄橘绿时。

远上寒山石径斜,

白云生处有人家。

停车坐爱枫林晚,

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
【古时“斜”(现在念xié)与“家”“花”同韵。联系《春晓》《村居》引导学生认识有的一二四句押韵,有的二四句押韵。当然有的邻句相押,有的隔几句一押,有的换韵。】

(三)注意句尾字的声调

二年级下学期学习《古诗两首》,一是白居易的《草》,二是杨万里的《宿新市徐公店》。

先让学生用下划线标出《草》是怎么押韵的:

离离原上草,

一岁一枯荣。

野火烧不尽,

春风吹又生。

【“荣”“生”同韵,“尽”“草”是现在的三四声字。说明现在一二声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,三四声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。引导学生明白:“荣”“生”属平声;“草”“尽”属仄声。】

篱落疏疏一径深,

树头花落未成阴。

儿童急走追黄蝶,

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
【判断:“蝶”是不是仄声字?(是)明白如果押平声韵,不押韵句尾的字是仄声。】

(四)注意句中平仄相间

二年级下期学另外《古诗两首》,一是的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,二是杜甫的《绝句》,都是七言绝句。划出《望庐山瀑布》韵脚(平声),明确不押韵的“尺”字是仄声。绝句每句二四六字的声调是平仄相间的,如:

日照香庐生紫烟,

仄平仄

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平仄平

飞流直下三千尺,

平仄平

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仄平仄

(五)注意诗句的节奏

古诗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,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。

日照/香庐/生紫/烟,

仄平仄

遥看/瀑布/挂前/川。

平仄平

飞流/直下/三千/尺,

平仄平

疑是/银河/落九/天。

仄平仄

【平仄相间的诗句叫律句,律句也是两个字为一个节奏,二四六字是节点(停顿点)。平声没有升降,较长;仄声有升降,较短。抑扬顿挫,忽升忽降,忽平忽止,形成轻重缓急。】

(六)注意绝句平仄格律

三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古诗共四首,一是叶绍翁的《夜书所见》,二是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》,三是李白的《望天门山》,四是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,都是绝句。引导学生观察每首绝句的平仄规律:每句二四六字平仄相间(二四六分明),以《望天门山》为例:

天门/中断/楚江/开,

平仄平

碧水/东流/至此/回。

仄平仄

两岸/青山/相对/出,

仄平仄

孤帆/一片/日边/来。

平仄平

【进一步观察:一二句偶字平仄相反,这是“对”;二三句偶字平仄相同,这叫“粘”。】

(七)认识对仗

三年级下期要进一步认识对偶。杜甫的《绝句》对偶最明显:一二句对偶,三四句对偶。

两个黄鹂鸣翠柳,

仄平仄

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
平仄平

(对仗中二四六字平仄相反。)

窗含西岭千秋雪,

平仄平

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仄平仄

(对仗中二四六字平仄相反。)

【一二句,三四句,其实这是两副对子。有兴趣的可读《声律启蒙》(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)。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:“要求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性要相同,语法结构要类似”,还要求节点(二四六字)和句尾平仄相反。】

(八)绝句和律诗比较

四年级上学习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

莫笑农家腊酒浑

丰年留客足鸡豚。

山重水复疑无路,

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【《游山西村》是七律,共八句,每句都是平仄相间的(律句)。其中三四句要求对仗,五六句要求对仗。这里选的是前四句。】

有的绝句像七律中间的四句,如杜甫的《绝句》。有的绝句相当于律诗的前四句,如僧志安的绝句:

古木阴中系短篷,

杖藜扶我过江东。

沾衣欲湿杏花雨,

吹面不寒杨柳风。

【像七律前四句:三四句对仗,相当于律诗的三四句。有的绝句像律诗的后四句,如《赠刘景文》:】

荷尽已无擎雨盖,

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
一年好景君须记,

正是橙黄橘绿时。

【像七律的后四句:前两句对对仗,相当于律诗五六句。】

(学习毛泽东《七律·长征》时可复习这些。)

(九)初识长短句

格律诗发展,出现了长短句,也叫词。词有词牌,依牌填词,相当于现在按曲写歌词。白居易《忆江南》、张志和《渔歌子》、纳兰性德《长相思》、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都是词。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,律句(平仄相间)。

《渔歌子》(单片):

西塞山前白鹭飞,

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
青箬笠,

绿蓑衣,

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【句数、每句字数一定。注意押韵形式。】

《长相思》(双片):

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

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

【上下片同韵,句句押韵。】

《清平乐》(双片):
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
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

【上片押仄声韵,下片押平声韵。】

【应用】判断正误:

①身向榆关那边行

②身向榆关那畔行

〖答案:②。第二字“向”是仄声,第六字“畔”也是仄声,这句平仄相间;①“边”是平声,全句平仄不相间。〗

(十)其他

1.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

问:《静夜思》有的诗句怎么不是平仄相间的,为什么不二四分明?答: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,古体诗不讲究平仄,不要求“二四六分明”,换句话说不要求用律句。李白的《静夜思》是古体诗,所以有的不是律句。

2.古韵与今声之别

问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”的第二字(白)与第六字(欲)不都是仄,是不是出律了?

答:古时“白”是仄声字,没出律。说明有些字读音、声调古今有变化,有“古韵”与“今声”之别。

3.三平调与三仄脚

问:啥叫三平调与三仄脚?

答:“白云千载空悠悠”,后三个字都是平声,叫三平调,这是律句之大忌。同样,后三个字都是仄声也不好,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这叫三仄脚,也是律句之大忌。可是这两句却流传千古,说明古人有律不死守律。

4.规律和特例

问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”是律句吗?

答:上面讲的都是就一般而言。这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是“平平仄”,出律。出律为拗句,第一个字可平可仄,这里用了仄声字(故),就把平声字人给补救了,这叫拗救。

查看全部
推荐文章
猜你喜欢
附近的人在看
推荐阅读
拓展阅读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