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挂钩素质教育 谨防变味_小升初-查字典小升初
 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

慈善挂钩素质教育 谨防变味

2011-11-11 09:39:44     标签:小升初话题

日前,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,制定慈善教育计划的消息刚一出炉,就引发了一场嘴上风暴,指责之声不绝于耳。其实,在我看来,这项计划本身的出发点无可厚非,甚至可以说是在为从前慈善教育的缺失还债,并进一步修补慈善此前被各种乱象所损害的形象。

美好的初衷并非都能收获善意的回报,网民的激烈反应正好佐证了这样的说法。其实,民众更在意于慈善捐助是否落到实处,是否能将捐献的爱心,送达最需要救助者的手中。而人们对待慈善教育计划的态度,则是此前慈善事业不透明所带来的恶果,也是社会信用被透支后所激发的惯性反应。

因此,要想这样的慈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,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更透明地实施慈善行为。也只有通过完善的慈善程序设计,通过廉洁高效的有力运作,方能消弭民众心中担忧,让慈善事业走上正轨。所谓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”,慈善部门只有身体力行,让慈善惠及急需要者,才能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。

或许现实语境中的慈善事业,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不堪。但不争的事实是,接连发生的一些负面效应明显的事件,大有将慈善事业带入歧途的危险。可怕的不是实际的损害,而是想象中被发散的形象和信用损害。因此,让慈善回归到慈善本身,而不被充满铜臭的商业气息熏染,才是校正慈善轨道最应做的事。

现在,这项教育计划认定“慈善要从娃娃抓起,从学校抓起”,应该说是一项初衷不错、具有前瞻性的行为。但就像人们惯常所认识的那样,有时好的计划却由于实行不到位,最终不是沦为流于形式就是演变成学生负担。就这项计划来说,对孩子灌输慈善意识,本身并没有可诟病之处,但当与素质教育挂钩时,就不由得引人联想,甚或被指为是强制慈善。慈善应是一种意识和自觉行动,而与学校教育中经常被量化考核,并被强力推行的所谓素质无关。

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,“说得好不如唱得好,唱得好不如做得好”,对本身已处于脆弱信任体系中的慈善事业,最需要的并不是形式上的所谓教育,而是更多人、更多部门自觉的行动。而这一切,必须建立在完善合理的程序之上,只有程序和结果都能尽可能透明化、精简而具有效率,这才是最好的慈善教育。

所以,慈善部门还是别去打孩子的主意了,即便孩子处于懵懂期,回家向家长要捐款,家长也是明白中人,这样的“慈善教育”收效不佳。如果总是出现类似的“意识强捐”,又如何让公众信服公益组织呢?公益慈善事业要想赢得公众支持,需要大胆革新意识,需要更加透明账目,让每一分善款流向都置于公众视线之下,这才是该尽快去完善的。

中小学生少看借“历史”说话的连续剧

家长给“差生”测智商,尴尬了谁?

查看全部
推荐文章
猜你喜欢
附近的人在看
推荐阅读
拓展阅读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