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师分享:学习为什么没有动力_小升初-查字典小升初
 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

名师分享:学习为什么没有动力

2013-09-23 19:11:33     标签:小升初升学指导

最近,接触到一些家长,包括自己家亲戚,都在为孩子学习的事儿发愁。“不是没给创造好的条件,也不是人家老师讲得不好,主要是这孩子一点儿学习的劲儿都没有……”

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学习动力这事儿,正巧拜读到之前广州分校刘老师的一篇文章,很长,但触动性很强,和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大家能有些许收获和共鸣:

做事情没有动力是非常糟糕的。不管做什么,都是如此。

一位全球知名猎头公司的总裁讲,这一生中,他选人只看中两点:一是工作动机,二是聪明。聪明可以理解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工作,而动机是工作意愿的问题。显然,动机更加重要。有了积极的工作动机,一个本科生讲不好课是不可能的。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,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是不可能学不好课内知识的。

在学习方面,很多家长也有同感,我的孩子不是不聪明,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前,想来想去,只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:就是孩子不愿意学,或者不愿意下大力气去学。今天,我们就学习动机的问题讨论一下,抛砖引玉,希望与诸位探讨。

先讲讲我学习时的故事,那时的我学习动机从哪来的呢?

提到我的学习动机,必须要讲下地干活的事。我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里,自我记事起,就跟着大人在地里干活,记得有5,6岁的时候,在地里跟着捡茬子(玉米收割后剩下的一截茬子),当时还跟不上牛车的速度,也跟着忙活。到了大一点,地里的农活会做的越来越多了,小麦的点种、施肥,扶豁子,牵牲口,收割小麦,旱时浇地(每家排队,几乎赶不上白天浇地,一般是半夜去浇),种玉米,拔苗,除草,下雨后玉米歪了,到地里扶苗,掰玉米,剥玉米皮,搓玉米粒,不愧的说,地里的活没有哪一样我会从质量或速度上输给大人。还有一点,只要是我放学回了家,只要有农活,则农活一定排在第一位,而学习一定排在第二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有两件事我要讲:

1、我为什么一定要把干活放第一位,把学习放第二位呢?

越到我懂事后,我对于我因为上学而不能帮家里干活而觉得惭愧。大约在初中时,至少在村里,已经很难找到同学了,大家到了初一初二大家就纷纷不读了,都在帮家里挣钱,有的出去打工,有的在附近上班,而只有我,不挣钱反倒花家里很多钱,所以我一有时间就帮家里干活。还有一点,就是我不确认我一定能“出息”了,我不想听到以后父母这样说我:“我们去干活的时候你都在学习,你看看,不是也没学出什么来么”,呵呵,微妙的心理活动

2、还有一件事,我印象尤深。

当时我在地里拔草(或者是做什么,记不清了),婶子在边上的地里干活。当时每家一共4亩多地,垄的长度大约从动物园服务中心延伸到淘金服务中心,太阳当空照,小鸟嗷嗷叫,我实在是太累了,腰直不起来,我就跟婶子说:“真不是人干得活,累死了”,婶子说:“在农村,除了“修理地球”,你还能干啥?”我说:“婶子你看着,我坚决不能修理地球,我得考出去。”那时的我,大约是初中。后来初二的时候,因为冬天老是阴天,我看不清黑板,当时我要为是否去配一副眼镜而做一个艰难的决定。如果我不配眼镜,我经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,已经影响了学习;如果我配眼镜,我就要“弃武从文”,因为在农村,戴着眼镜下地拔草是会被笑话的。我想了想,毅然决然的骑着自行车跑到镇上配了一副镜子,那天,下着大雪。

故事讲到这里,大家看到了一个农村小伙子的学习动机,其实很简单,就是为了考出去,不做修理地球的活。

当人只有一条出路的时候,他就只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省去了选择和踌躇的过程。在中国很多平凡的家庭,情况类似,我们的孩子们很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这里,请我们的家长问自己,也问孩子,除了学习,我们还有别的出路吗?

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富人家的孩子难长大”,这也是我的体会。

读初中的时候,妈妈在初中边上的一所纺织厂上班,专门负责清扫车间的垃圾,并且每天要在车间洒水。工作并不算忙,不需要一天都在那里,只是到点去做清洁就可以了,做完工作可以在厂子里,也可以回家。我下午两点上课,所以每天早去半小时,到车间去洒水,每天如此,这就省去了妈妈跑一个往返的奔波。如果下班早,我也会过去帮妈妈做清洁的工作。

到了高中,我每个月有220元的生活费(这个在当时算高的),除了这个花费,我再没花过家里的钱。因为中考我是提前批保送到玉田一中,不需要学费。我在高中三年没有穿过羽绒服,也没给自己买过衣服。记得姥姥给我买了一双皮鞋,我穿了大约两年,皮鞋断了,靠上面钉的掌连着,有时会扎到脚,所以后来就穿10元左右的棉鞋过冬。我记得我只有一件衬衫,和一条裤子过夏天,那时候白天穿着,晚上在宿舍门前洗一下,第二天干了再穿上……这些是我高中时候的生活写照

到了大学,我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,学费靠贷款,生活费贷款200元每月,不够花就自己做兼职……

描述了这样一段“苦难史”并不是要申请入党,而是想谈谈我那时候的体会和未来带给我的收获

1、我不忍向家里要钱。其实家里也没穷到那个程度,只是我觉得父母很辛苦,我不应该给他们过多负担。妈妈从来不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,什么钱都舍不得花,那我有什么理由花钱?家里过的这么辛苦,我不能再给家里添负担了。因为这个,我早早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,所以,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,我真的没有担心我找不到工作,我知道我是有价值的,至少有养活自己的价值。

2、劳动培养了我乐观主义的精神。其实家里过的清贫,真的没给我带来什么负担或者是坏处,我觉得父辈的清贫或富有都是有原因的,那是父辈的事,与我关系不大。而我在这个时候要做的,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,而我的本职工作,就是真正的从课堂学到点东西,考上好大学,为他们争些面子,至少在当时,还没有想到报效国家,回馈社会。

3、我参与了很多的劳动。劳动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:劳动是光荣的。在读书时代,我不会介意我穿着不入时或者难看,我也从不担心因为我做清洁工作而遭别人的鄙视。在当时,我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: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,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。而劳动与学习,是有很多很多内在联系的,比如妈妈告诉我,在除草或收割时,不要老站起来看垄还有多长,最好的办法就是低头做,一会就到头了,这也培养了我在学习中的耐力。劳动是讲究方法的,学习也是一样。劳动也锻炼了我健康的体魄,所以我很少吃药

我知道,很多家长都是从农村拼搏出来,求学工作创业,发展到今天,或许有类似的体会。如果家长去回想当时的学习动力,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。

说到这里,很多人会讲:时代不同了,孩子也不同了。于是,有了以下的声音:

我家的孩子,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,你和他讲理,他讲的比你还明白

我家的孩子,就一个毛病,贪玩,一会玩会游戏,一会玩会IPAD,一会又要看电视

我家的孩子,如果肯花一半的力气去学习,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

……

我同意,时代不同了,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,去干扰孩子们“本职工作”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都太多,能静下心来搞搞学问的孩子越来越少,再加上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微风拂面,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蛮难,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意义。

先说一个观点:孩子大多会向父母的期望方向前行。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,乐观的心态,孩子大多会白白胖胖,一笑两颗洁白的门牙;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成绩优秀,那么孩子多半的成绩不会太差;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品学兼优,那么孩子多半也会懂礼貌;如果父母……

我讲多半是这样,就是不全是这样。有以下几种情况例外。

1、对孩子的预期并不持续,方向也不一致。比如:小学1-5年级要求身体健康、有乐观的心态就行,成绩并不重要,到了6年级突然要求他最好华杯赛能得个一等奖回来,这样难度是非常大的,孩子和父母都会痛苦。又比如:我们一致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,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的诚信或者和同学的人际交往也非常重要,而这个时候再去纠正,也蛮困难。有时,方向不一致还体现在父母双方,爸爸要求身体健康,成绩跟得上就行,妈妈说成绩必须得好,要考上好大学。父母的预期不一致,俩人还没整明白,孩子也搞不清方向。所以,我们要清晰的界定我们对孩子的预期,我们希望他在成年之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,然后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他。

2、只提要求,没有沟通、监督和指导。爸爸坐在炕沿上,语重心长的跟娃说:身体要健康,待人要懂礼数,要有自理能力,懂的孝敬父母,尊重他人,团结同学,如果考不上港大,怎么也得考上清华吧。然后老爸出差了,老妈忙工作去了,然后静等“新世纪牛娃”出现,可以想见,这个娃该有多么纠结。

植入一条广告:这周的事情,我堂兄把孩子送到另一个城市读初中,是很好的中学,然后找来大量的参考书给她,花了很多钱请了家教给她,还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,做了一系列工作之后,丢了一句很有魄力的话:我给你花了这么钱,你要是学不出点样来你就别回家了。大家觉得俺这侄女还能回来不?

现在回来继续讲。我们不要给孩子一下提到那么高的预期,也一定不能缺少监督和指导。

举一个例子,父母说,你玩ipad要注意时间,要掌握火候,不能耽误了学习。我想这句话对很多孩子是没用的。试想,一个成年人还整天端着电脑玩个不停,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去适度的使用这个可怕的工具?所以我建议,要适当强势,这种监督是必须的。

基本思想如此,我想再提些具体的建议吧。

1、委屈挫折是男人的营养,家境清贫则是成长的沃土。我们不至于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到红十字会以图清贫,但是我们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不易,花钱不是理所应当的。如:我们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培训班,有没有要求他每个培训班必须全部听懂掌握?查字典的每一堂课要求家长辅助做到这样一件事:所有老师讲过的题目必须弄懂,所以家长回家可以抽查,如果有不懂的必须问懂,如果还有不懂的,我们要么调整班次,要么就不要再学了。这个时候,孩子会知道他去听课是有要求的。

2、多做些家务劳动,并且是义务劳动。父母不会养孩子一辈子,没有劳动的辛苦不会体会到学习是世界上最轻松最幸福的一件事。别的不会做,“打酱油”这种事总做得来;如果家里不用酱油,那上学是不是可以不用别人送?书包是不是可以不用别人背?大爱可能少了些温情,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。

3、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现状要有详细的了解,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目标。比如学习成绩,身体素质,独立自理的能力等等,在给出目标后,要给予“泰勒式”的强势指导,待他走的稳一些,再提出新的预期,形成良性循环。

4、学习成绩的确很重要,但单纯的强调学习成绩,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,这个娃是不健全的,很容易出问题。要有健康的体魄,良好的心态,懂得尊重别人,对事物的敬畏与爱,自理能力,生活能力等等。人是综合体,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在未来的路上遇到这方面的“天神”来质问你,刁难你,我想这也是每个人一辈子修炼中的平衡守则吧。

5、简单朴素的教育并未过时。多半家长依据儿时父母的教导和对人生的参悟来教育孩子,这本身没有错。我认为家庭教育不需要很华丽,很新潮,只要付出了,一定有相应的回报。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先生的父亲说:“记住知识就是力量,别人不学你要学,不要随大流”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一句话,他就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,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、哲学。他自学了三门外语,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(引自任正非先生的《我的父亲母亲》)。时代在变化,但教育仍要抓住本质。

一直想讲学习动力的事情,是因为这非常重要,如果忽视了学习动机的问题去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,往往事倍功半。但直到今天提笔,也发现很多没有讲清楚,算是实实在在的抛了一块“砖头”,大家如果有在学习动力方面的心得或者是痛苦,希望能分享讨论出来,我也希望能提炼出更好的文字,离正确更贴近一些。文中有的语言可能偏执或者不谨慎,大家多多包涵和指导。

*本文选自查字典,观点仅代表作者,与奥数网无关。

参与讨论请点击:http://bbs.eduu.com/thread-2499874-1-1.html

查看全部
推荐文章
猜你喜欢
附近的人在看
推荐阅读
拓展阅读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